1
关注
281
浏览

普通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撬动家乡产业革命?

为什么被折叠? 0 个回复被折叠
Yu94 注册会员 用户来自于: IANA
2024-12-04 15:16

想起了天道丁元英 利用当地的民众做音响的计划了

发发 注册会员 用户来自于: IANA
2024-12-04 14:37

今天看了Wired最新的一篇Big Story,讲美国芯片制造业“回流”潮中,原本岌岌可危的英特尔如何在俄亥俄起死回生的故事。

这是一篇产业报道,但最让我感慨的是文章开篇的故事,讲一位住在俄亥俄的中年女人SPRINGOWSKI,曾在福特工作了25年,2016年因工伤卧床休养时,对芯片产生了兴趣。

看到这儿还让人有些摸不清头脑:是因为她受伤后植入了芯片,成了科技进步的受益者blabla?接下来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实际上,并非她是科技的受益者,而是她的家乡俄亥俄成了她的受益者。

休养期间,她天天窝在沙发里看电脑,看什么呢?思考家乡——一个走向衰退的老工业城Lorain要如何起死回生。最终得出结论:水资源是他们的最大优势。而最需要水的产业是什么?芯片制造。

于是,她开始在互联网上坚持不懈地呼吁芯片产业转移到她的家乡。最初,她在Facebook上发帖,毫无反响。接着,她给俄亥俄的议员发邮件,依旧无人回应。最后,她开始给所有芯片厂商群发邮件,甚至花钱买了英特尔CEO帕特·格尔辛格的邮箱,历数家乡产业优势——充足的淡水资源、便利的港口、公路和铁路,以及一所可提供新劳动力培训的社区大学……最后,英特尔GR回复了她,称公司确实在为新工厂选址,这是几十年来首次考虑在美国建立芯片制造厂。

最终,英特尔选择在俄亥俄建厂,带来了280亿美元的投资,成为该州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尽管最终工厂没有建在Lorain,但在SPRINGOWSKI写邮件之前,英特尔连俄亥俄都没考虑过。

这是个人推动区域产业变革的精彩案例。在我们国家,我们经常看到的都是政府层面在研究如何发掘自身的优势引进产业链,并依赖专家和智库的力量来实现这些目标,但对于本就不引人注目的欠发达省份或小城市,成功案例寥寥。而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个普通人依靠自己的韧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动家乡产业发展。在SPRINGOWSKI的自荐下,仅有的一所社区大学竟然成了优势而非劣势,甚至英特尔即便没有在她的家乡建厂,依然重金资助了这所社区大学(这让我突然想到我们的职业技术学院最近的新闻)。

所以,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人们是否能留在家乡,不再依赖跑滴滴、送外卖,而是引入符合本地优势的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和就业?可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政府到底有没有能力拆解出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或者是否有担当一定要将有限的资源组合出优势打法?在政府能力有限的地方,更关键的问题是,这种自发行动和改变的公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在另一些地方,它还有没有条件被激发?


原始:Giggle Geeker

涉及到的报道原文:The Great American Microchip Mobilization


关于作者

问题动态

发布时间
2024-12-04 14:33
更新时间
2024-12-04 15:16
关注
1 人关注

热门话题

人肉搜索

幼态持续

歪嘴砸车

编乎

装逼理论派

© 2018 - 2024 逼乎 All Rights Reserved.
With Love by Druber